人工關節夠耐用 及早更換減痛苦
隨著醫學發展,不論是最常見的膝、髖關節,又或是手肘、臂膊或腳跟的關節,皆可進行置換手術,以治療關節勞損或老化,以及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,視乎其病情及個人需求而定。對患者而言,當然是毋須動手術為佳,惟若膝退化已非常嚴重,例如骨頭會互相碰撞致疼痛、有炎症,以至因僵硬而無法屈膝、因O型腿令膝內側關節承受過多重量,導致磨蝕嚴重等,便須考慮接受手術。
膝退化乃一漸進式過程,醫生會因應退化階段,以及患者的關節使用量、退化速度,例如退化十年磨蝕仍見輕微、退化僅半年便磨蝕嚴重等情況,制定治療方法。初期治療會偏向保守,主張多休息、保持健康體重,又或服用止痛消炎藥、進行物理治療,以至注射針劑等,希望紓緩痛楚及減慢勞損速度。
注射透明質酸潤滑膝關節
透明質酸針劑可潤滑膝關節,改善約50%的活動能力,效用達9個月至1年,惟因退化無法逆轉,僅可作紓緩效用。但磨蝕嚴重的話,就有如為老爺車注入全新偈油般,也是無濟於事。至於近年出現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(PRP)注射,效果仍具爭議性,價錢亦稍貴一些。如用盡上述方法也未見改善,就要考慮進行更換關節手術。
現時,有關手術已經歷不少改良,主要將損壞的關節,以金屬及塑膠組成的人工配件取代。手術屬中型規模,約兩小時便完成,成功率高達九成。患者須接受全身或半身麻醉,一般術後翌日便可下床學步,之後可扶著走路,4至7天便能出院,無須拐杖輔助,可謂非常方便。
手術風險方面,在具經驗的醫生操刀下,血管神經線受傷的機會極微。約1%的患者傷口會發炎,採用抗生素治療便可;靜脈或肺栓塞的情況亦極為罕見。而若患者本身要服用血小板抑制劑,就必須事先告知醫生,有可能須暫時停藥。
可選擇半膝關節置換
除了全膝關節置換,現時亦有半膝的選擇,僅換走已破壞的關節部分,主要對象為大腿及小腿內側膝關節損壞,而其他關節部分完好的早期患者。半膝置換術的創口較小、復原時間較快,惟因患者顧及日後持續磨蝕,有機會須再次進行手術,甚少作出此選擇,故目前仍以全膝置換為主流。全膝手術效果理想,出院後配合6至8星期物理治療,便有不俗的行動力,當然也要視乎患者本身的健康情況。
值得一提的是,部分患者希望到更大年紀,或情況更差時才接受手術,惟隨著年齡增加,屆時很可能已患有內科毛病,例如三高、心臟病、中風等,進行全身麻醉有一定風險,未必再適合接受手術。
其實,人工關節一般可用頗長時間,術後10年出現問題,需要更換的比率僅約5%,20年後的比率亦只有約10%,與患者有否過重、使用量有著直接關係。由於長者多半較為靜態,相信可採用一段長時間,故建議60歲以上的患者及早接受手術,早一點恢復活動能力,生活起居無須再假手於人,對情緒也會帶來正面影響。